- 尺寸与布局
- 根据机器人整体设计确定底盘的大小和形状,确保内部元件(电池、控制板、驱动电机等)有足够空间,且重心合理。
- 预留好传感器、摄像头或其他模块安装的位置和接口。
- 驱动方式
- 选择轮式(双轮、三轮、四轮、多轮)、履带式或足式,根据环境和任务需求决定。
- 不同驱动方式对动力、稳定性和通过性有不同影响。
- 材料选择
- 轻量化与强度的平衡。铝合金、碳纤维、工程塑料等材料是常用选择。
- 根据工作环境考虑耐腐蚀、防水、防尘等特性。
- 电机与减速箱匹配
- 根据负载和速度要求选型合适的电机和减速比。
- 电机安装位置和固定方式需要稳固,减少震动。
- 电源与布线
- 电池容量和类型要满足续航需求。
- 布线需规范,避免干扰,考虑散热和检修便利。
- 接口与扩展性
- 预留电气接口和机械安装点,便于后期功能扩展。
- 兼容标准化接口(如USB、CAN、UART等)更利于集成其它硬件。
- 散热设计
- 电机、电控和电池等发热部件需有良好散热方案,防止过热影响性能。
- 防护设计
- 根据工作环境设计防尘、防水等级(IP等级)。
- 加强底盘结构以防冲击振动。
- 生产工艺与成本
- 定制底盘需考虑制造工艺是否成熟,确保成本可控和交期合理。
总之,机器人底盘定制是一个系统工程,需要综合考虑机械、电气、环境等多方面因素,建议提前做好详细需求分析和方案设计,必要时可以找专业的机器人底盘设计厂家合作或者直接选择我们。